認識的蘇老師很療癒,以為她只是單純的心理諮商師,寫作出書,到世界各地去演講的諮商師,萬萬沒想到她竟然在安寧病房服務過,還出書敘述面對死亡的心情,這真的讓我嘖嘖稱奇,這太了不起了,安寧病房給予我的印象就是讓生命垂危的病人在面臨死亡的過程中減少痛苦的地方,這地方應該是充滿負能量的地方吧,可以在安寧病房服務的工作人員要有很高的抗壓力才行,因為經常要面對病人及病人家屬的情緒,面對死亡在自己身邊發生。看完這本書,讓我對蘇老師肅然起敬。

面對死亡,意識到死亡的恐懼,是10年前我外公的逝世,以前親戚或朋友過世都不會有太多想法和領悟,但我外公的逝世讓我頭一次真切的感受到親人離世的揪心傷心難過,還有捨不得,終於感受到原來死亡那麼靠近,開始認真思考人生無常這件事,死後的世界又會是怎麼個樣;

第二次是5年前,我先生的姊姊癌症過世,這是一個漫長的生病過程,從她知道自己生病了,抗癌化療,住院逃院,秘方自療,自殺被救,在家裡垂危至死,這過程大約半年,但對她來說,對我們來說,像是過了好幾個世紀之久,這過程大家都很難熬,生病是很辛苦的,她不想連累家人不想家人為她擔心,還要假裝堅強,真得讓人很心疼,生病到最後生起了厭世的念頭,臨終前兩個月已經無力抵抗生命,只能黯然的躺在床上,一日復一日,等待死神來把她接走生病讓人覺得剩餘的生命都是多餘的,早死早超生或許是更好的解脫;

第三次是今年外婆過世,外婆也是生病臥床多年,但在我外婆身上看不到厭世,她臥床不良於行,但她每天很享受媳婦的餵食,跟她說話會回答,偶爾還會跟你討東西吃,或者跟你抱怨媳婦很兇之類的,很可愛,這一次外婆是很坦然的面對生命的結束,沒有捨不得,沒有牽掛。這三次親人的離世都讓我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從第一次的不捨難過,第二次生病會讓人覺得生命是多餘,到第三次的坦然迎接死亡,就像三溫暖般,之前讀再多的書都沒有實際面對來得真實。

這本書印象最深刻是蘇老師與英伯母的互動,有一節說英伯母總是唉唉叫,蘇老師問她說你可知道你把這些難過與悲傷放哪裡? 英伯母拍拍胸口說「這裡」,是啊!這個地方放了你不少的傷心,所以你叫出來會好過一點,於是英伯母開始唉聲嘆氣起來,英伯母覺得這樣心情好多了!原來,唉聲嘆氣也可以是一股旋律,一種釋放,抒壓的管道。所以,我也唉聲嘆氣起來,告訴自己,這樣會讓自己舒服一點。這是我在這本書學到的抒壓好方法,值得了。

死亡的恐懼,對我而言,是害怕自己來不及做想做的事。我覺得生病過世的人是幸福的,至少他們預知了死亡的期限,我害怕意外,突如其來的意外死亡,讓自己讓家人措手不及,無法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留下遺憾,這才是死亡真正的悲劇。所以,造就了我的謹慎,不喜歡驚喜,不喜歡沒有計畫的事情,開車很小心,因為我害怕意外會奪走我的全部,對於身邊的人也是一樣,我害怕親人離開我的狀況,對生命沒有安全感,我也知道這是誰人都無法預料與掌控的,但我就會對此恐懼。珍惜現在,把每一天當成是最後一天來活,我也知道這個道理,但就是無法抗拒這個恐懼,那就接受這個恐懼,跟恐懼交朋友,或許就可以慢慢的釋懷與面對,或許。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死亡如此靠近 蘇絢慧
    全站熱搜

    coco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